墨海 发表于 2009-7-6 16:41:58

化用前人诗句

(转载)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



    周邦彦能自铸伟辞,但更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,浑然天成,如从己出。晏几道、贺铸也善用前人语句,但他们往往是一首词中偶尔化用一、二句,而且主要是从字面上化取前人诗句,或是一字不改地全句嵌用,或是句法不变而略改几字。而周词往往是一首词中数句化用,不仅从字面上化用前人诗句,变成新的语言,更从意境上点化前人诗句而创造出新的意境,从而把它发展为一种完备的语言技巧。最典型的是《西河•金陵怀古》:

    佳丽地。南朝盛事谁记。山围故国绕清江,髻鬟对起。怒涛寂寞打孤城,风樯遥度天际。      断崖树,犹倒倚。莫愁艇子曾系。空馀旧迹郁苍苍,雾沉半垒。夜深月过女墙来,伤心东望淮水。    酒旗戏鼓甚处市。想依稀、王谢邻里。燕子不知何世。入寻常、巷陌人家,相对如说兴亡,斜阳里。

    全词系化用唐刘禹锡《金陵五题》的《石头城》、《乌衣巷》和古乐府《莫愁乐》三首诗而成。语言既经重新组合,意境更饶新意。名作《瑞龙吟》(章台路)也融化了杜甫、李贺、杜牧、李商隐等十馀人的诗句,几乎字字有来历,句句有出处,但不露痕迹。周词融化前人诗句入词,贴切自然,既显博学,又见工巧,因而深受后人推崇。沈义父《乐府指迷》即说周词下字运意,“往往自唐宋诸贤诗句中来,而不用经史中生硬字面,此所以为冠绝”。

墨海 发表于 2009-7-6 16:42:41

(节选)《北宋词史》第二章 第二节 柳永词风及其词史地位

••••••

 当然,柳词并非全用俚俗的口语入词,根据内容的需要,他还善于提炼书面语言,善于融化前人的诗句入词,使他词的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性。据赵令畤《侯鲭录》卷七载,苏轼对柳词说过这样的话:“世言柳耆卿曲俗,非也。如《八声甘州》之‘霜风凄紧,关河冷落,残照当楼。’此语于诗句,不减唐人高处。”的确,柳永的《八声甘州》,哪怕仅仅从语言这一角度来看,也是词中难得的名作:

 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,一番洗清秋。渐霜风凄紧,关河冷落,残照当楼。是处红衰翠减,苒苒物华休。惟有长江水,无语东流。 不忍登高临远,望故乡渺邈,归思难收。叹年来踪迹,何事苦淹留?想佳人、妆楼顒望,误几回天际识归舟?争知我,倚栏杆处,正恁凝愁。

全词高旷古雅,气象雄阔,笔力苍劲。词语的思想性、抒情性、形象性与文学性达到完美统一。它化用前人诗句入词,却不见痕迹。如:“不忍登高临远”等句,实取自《楚辞•九辩》:“登山临水兮送将归。”又如:“误几回天际识归舟”,实际来自谢脁《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》诗中“天际识归舟,云中辨江树。”又如:“是处红衰翠减”,来自李商隐《赠荷花》诗:“翠减红衰愁杀人。”这里,对柳永化用前人诗句入词多说两句,目的并不是想说柳永词的语言也是“无一字无来处”,而是要说明,作为一个有独创性成就的词人,不仅要向民间学习生动活泼、通俗浅近的语言,使自己作品的语言具有时代性和群众性,同时,还要继承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,使词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文学性。柳永词的语言正是这样丰富多彩。郑文焯说柳永“高浑处不减清真,长调尤能以沉雄之魄,清劲之气,写绮丽之情,作挥绰之声。”(《郑大鹤先生论词手简》)指的就是这一类慢词。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化用前人诗句